九游(9Game)官方网站-体育竞技领航者

75年风雨兼程中国航天工业奔向浩瀚星辰-九游体育官方网站唯一入口
九游体育官方网站唯一入口
九游体育官方网站唯一入口

75年风雨兼程中国航天工业奔向浩瀚星辰

  金秋时节,中国航天一派繁忙景象。从最北端的戈壁大漠,到最南端的飘香椰林,从载人航天到商业发射,各型火箭陆续进场,发射塔架整装待发。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航天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玉兔探月、鹊桥相会、天宫之家、祝融探火、羲和探日、夸父逐日,这一趟趟充满浪漫的天空之旅背后,是中国航天令人信服的硬实力。

  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党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也开始着手进行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同年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随着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正式开启了中国的航天时代。

  1970年7月14日,中国载人飞船工程正式上马,代号714工程。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后第三个有能力自行研制及发射返回式卫星的国家。

  当时,中国航天人面对着技术封锁和国际环境的双重压力。但是,正是这种艰难的环境,锻造出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并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载人飞船阶段:通过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空间实验室阶段: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建成一个空间实验室。空间站阶段: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一战略的提出,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远见卓识,也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使命。

  2010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以美俄主导建设的国际空间站开始全面使用。次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沃尔夫条款冻结了中美官方航天合作,中国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面对此情此景,凭借着吃苦、战斗、攻关、奉献的航空精神,经过长期不懈努力,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同年6月17日,3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成为入驻中国空间站的第一批主人。

  空间站项目在启动之初就做好了受国外技术封锁或者卡脖子的准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研究员杨宏说,比如我国空间站有高速的科学实验数据要传输,那就要用到宇航级的高速处理芯片。这些芯片提前布局,立足于我国力量自主研发,彻底打破了国外的封锁。我国空间站目前已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通过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让载人航天工程发挥更大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成功率、入轨精度等方面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最强快递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经过技术升级,已成为全球在役中运输能力最强、效率最高、支持功能最全面的密封型货运飞船。当前,载人航天各系统均在技术上突飞猛进,支撑着中国空间站的稳定运行和太空探索活动的顺利开展。

  据统计,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多项发明专利,推动航天产业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1992年至2002年,神舟一号至四号成功进行4次无人飞行任务,为执行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州五号在轨飞行14圈,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此后至2012年,神舟六号、七号、九号3次载人飞行,以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一举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奔月,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一期圆满成功。此后,嫦娥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相继发射,不断刷新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高度。2024年,嫦娥六号携带月球背面样品成功返回地球,中国探月的脚步迈向更远、愈发坚实。

  2021年5月,祝融号火星车驶达火星表面开始在轨测试和巡视探测。2022年3月24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工作306个火星日累计行驶1784米。

  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我国太空探测迎来探日时代。2022年10月9日,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发射成功,同年12月13日,夸父一号三台有效载荷在轨运行两个月获取的若干对太阳的科学观测图像对外公布。

  2022年,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同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和十五号乘组在中国人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胜利会师。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中国航天员提供了一个长期在轨工作和生活的平台,也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科研场所。作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中国空间站重量达到百吨级、工作生活空间超过100立方米、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经过30余年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人已经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中的最后一步。

  如今,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超过900颗,相比十年前,增长了9倍,北斗导航日均使用量超过了6000亿次,手机直连卫星不再是梦想。今年,中国航天的发射次数有望达到100次,再创历史新高;中国航天两型新火箭也将首飞,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加速建设,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超300个航天器将被送入太空。

  空间成果不断涌现。太空水稻有望实现优质增产,太空黄瓜、太空蕃茄等蔬菜备受好评,航天育种助力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4000余项空间应用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新动能不断注入。海南、安徽、陕西、上海、北京等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从2017年开始,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今年,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面向未来,中国航天已经规划了更宏伟的蓝图。

  近年来,围绕中国载人航天的国际合作成果丰硕:建立中俄载人航天合作联委会机制,开展大量合作项目;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举办载人航天技术国际研讨会,并签订框架协议,面向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实验平台;与欧空局、意大利签订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合作框架协议;与欧空局成员国家共同研制世界首台高灵敏度伽玛暴偏振探测仪,由天宫二号搭载进入太空;与法国联合开展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邀请联合国外空司司长及6个国家驻维也纳联合国办事处代表,来华参观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设施,并在文昌现场观摩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联合国外空司的合作,中国空间站已成为国际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全球航天事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75年的风雨兼程,中国航天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八号,从嫦娥奔月到天宫揽胜,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累累硕果。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了自己的航天梦想已经起航。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州五号在轨飞行14圈,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2022年,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同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和十五号乘组在中国人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胜利会师。(李芳蕾)九游体育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