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体育官网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远洋航天测量船,它的诞生填补了我国远洋航天测控的空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世纪70年代,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返回式卫星、远程导弹等试验任务需要跨越广阔海域,而地面测控站受地理限制,无法覆盖远洋测控区域。为突破这一局限,1970年,我国启动远洋航天测量船研制工程,代号“718工程”,“远望”1号便是该工程的核心成果之一。
该船长191米,宽22.6米,高38米,排水量2.1万吨,最大航速20节,续航力1.8万海里(可在海上连续工作100天以上),自持力30天。船上配备了完善的测控系统,包括大型雷达、遥测接收设备、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通信系统等,可完成对航天器(卫星、导弹等)的跟踪、测量、遥测数据接收与处理、指令发送等任务,实现对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飞船等的海上测控。
“远望”1号集成了当时国内先进的电子、通信、导航等技术,解决了船体摇摆对测控精度影响、远洋通信稳定性、海上复杂环境下设备可靠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设计建造大型远洋测控平台的能力。
1979年,海南发现了两种新的异常血红蛋白,分别被命名为“血红蛋白文昌”和“血红蛋白琼海”。
血红蛋白文昌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陈松森等发现。通过化学结构分析证明,这种异常血红蛋白为一种前人未发现的新变种,按其发现地命名为Hb文昌(Wenchang),用α11 (A9) Lys–Gln 表示。
血红蛋白琼海由海南医学专科学校陈历昌等在海南琼海县乐会公社进行异常血红蛋白病普查时发现。这是一例慢速的异常血红蛋白,系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变种,按发现地命名为Hb琼海(Quin-Hai),表示为α2β2 78 (EF2) Leu→Arg。
这两种新异常血红蛋白的发现,为异常血红蛋白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相关研究获得了国家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
1979年5月,来自各学科领域的150多位专家一致鉴定认为,口服亚硒酸钠能降低急性和亚急性克山病新发,并有减少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效果,且对人体无副作用。
1965年,西安医学院等单位在调查动物白肌病时,提出用亚硒酸钠防治克山病。1969年起,医学和地学单位在陕西、黑龙江等十个省区六十九个县试用硒预防,服硒人数达142万人次。1975-1976年,西安医学院克山病研究室在陕西黄陵店头进行对比观察,同时医科院克山病小分队在四川,延安地区地方病防治所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在陕西富县牛武的对比观察,均证实口服亚硒酸钠对预防亚急型和急型克山病新发效果显著。这一发现不仅为克山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还首次向世界证明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推动了硒营养医学的发展。
经过23年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原西安医科大学)科研团队证实口服亚硒酸钠可显著降低克山病发病率。该成果于1979年通过技术鉴定,并被列为建国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79年3月27日,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和国营曙光无线电厂等单位共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万能式齿轮测量机。
该测量机以被测齿轮轴心线为基准,通过上、下顶尖定位,有效减少安装偏心所引起的测量误差。测头座上装有两个可换测头,右测头定位,左测头连同测头座一起微动,微动量由指示表示出。传动机构带动测量部件移动,可实现对齿轮不同部位的测量。弓形架可在底座的环形槽内旋转,滑动工作台能作径向滑动,支座的上下两层可分别在互相垂直的导槽内移动,这些设计让测量机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测量需求,可精确测量齿轮的齿距偏差、基节偏差等各项误差。
万能式齿轮测量机的研制成功,为齿轮制造行业提供了重要的测量手段,也为后续齿轮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测量设备的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9年4月10日,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和太原重型机器厂、大港油田等单位协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石油钻杆摩擦焊机。
在石油开采中,石油钻杆的焊接质量至关重要。当时我国在大截面工件的摩擦焊接技术方面处于空白,石油钻杆焊接多采用闪光对焊、电弧焊等传统方法,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该摩擦焊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大截面工件采用摩擦焊接技术的空白,推动了我国石油钻杆焊接技术的升级,提高了石油开采的效率和安全性。
1979年,我国首台HZR250型振动平板夯通过建设部鉴定,这是我国夯实机械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夯实机械主要以蛙式夯实机为主。1977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所与柳州市建筑机械厂展开合作,针对振动平板夯的关键技术,如激振力产生原理、振动频率调节、平板结构优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试验,经过两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HZR250型振动平板夯。
HZR250型振动平板夯利用激振器产生的振动进行作业,能有效提高夯实效率和密实度。其激振力可维持被夯实材料的受迫振动,在相同激振力下,相比同类产品,具有较好的夯实效果。
1979年,我国第一只数字式电子表由上海钟表元件厂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制表技术从传统机械表向电子表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其最核心的进步是采用发光二极管(LED)或液晶(LCD)数字显示,替代了机械表的指针与刻度。功能上以基础计时为主,可显示时、分、秒,部分具备简单的日期显示功能。机芯采用简单的集成电路(IC)+石英晶体振荡器组合,替代了机械表的齿轮传动系统。机械表每日误差通常在几秒到几十秒,而这只电子表借助石英振荡器,误差可缩小至每日几秒内(石英电子技术的典型优势)。
电子表的成功研制,使钟表企业初步掌握了石英振荡、数字显示、微型电路等关键技术,推动了我国钟表行业从“机械主导”向“电子与机械并行”的转型。
8.第一批国产“的确良”原料下线月,原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生产出第一批涤纶短纤维。这些短纤维经辽阳市纺织厂纺成“上等一级”45支高支纱,并织成涤棉细布,首批国产“的确良”顺利诞生。
“的确良”(涤纶纺织面料的粤语音译),因其色彩纯正不褪色、耐磨易干不走样、挺括滑爽好清洗等优点,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流行开来。辽化正式投产后,每年可生产7.4万吨化纤原料,相当于430万亩棉田的产量,可保证当年全国人均“七尺布”,极大地满足了国民的穿衣需求,我国也从此开始摆脱对进口化纤原料的依赖。
1979年12月,我国自主设计的首款四发喷气式客机运10大型客机完成总装制造。
该机采用全金属半硬壳结构,最大航程超过8000公里,可搭载149名乘客。共安装15个系统,包括435项成品,2204根导线第01架静力试验样机制造完毕。1978年11月30日,运-10第01架静力试验样机全机静力破坏试验成功。1979年5月17日,机身破坏试验符合设计要求。1979年12月,运-10第02架飞行试验机完成安装调试、功能试验和测试工作。
运-10涉及零部件和新材料众多,除总装外,主要部件的研制也大多安排在上海,如起落架由上海航空电器厂生产,飞机反推力装置由上海电动工具厂生产等。三机部、冶金部、四机部等也参与协作,包括上海市在内的参与研制的厂、所、院校有近300个。攻克了新材料、新工艺等147项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领域的空白,为后续大飞机研发积累了关键经验。
1979年8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米气象观测塔建成。该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马甸桥北,海拔高度49米。
该气象塔曾是亚洲最高、世界第三高的专用气象铁塔。安装有15层气象梯度观测系统和7层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可同步监测气象要素平均场及湍流扩散过程。该气象塔的观测数据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研究,为北京市空气质量研究和气象保障服务以及城市气候研究服务。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