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记者果君)近期,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官宣成立新学院,聚焦绿色发展、量子科技、空天技术、未来工程等前沿领域。
学院将扎根机器人平台设计、规划控制、感知交互、智能决策四大基础研究方向,聚焦“机器人+空天地海信息”“机器人+智能医疗”“机器人+工程应用”“机器人+数字人文”四大特色发展方向,加快机器人新兴学科方向探索,建设具有武大特色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引领新工科建设。
6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在珠海校区正式揭牌。未来技术学院依托教育部、广东省及珠海市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北师大百年学府的学术积淀与珠海校区“特区+校区”的双重优势,重点构建“教研融合、产教协同、科教融汇”的创新生态体系。
未来技术学院将以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聚焦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健康、智慧技术,通过环境资源、生态生命、物质科学、系统科学、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为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北师大方案,贡献北师大智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25年成立量子科技学院。学院瞄准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基础理论、自旋量子存储、量子计算操作系统等关键方向,结合重大应用、服务培育未来产业,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量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量子科技学科高地,为我国培养急需的高层次量子科技人才。
量子科技学院将建设“三系一院一平台”,依托量子精密测量系、量子计算系、量子科技基础系以及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打造国际一流量子前沿交叉育人平台,以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强化科教融汇培养,深化产教融合育人,形成“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育人体系,为量子科技领域持续输送高水平创新人才。
中法未来科技学院于2025年5月获教育部批复设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合作举办,办学地点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学院面向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聚焦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致力于培养在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工程、航空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工程等应用科学领域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卓越国际工程师人才。
中法未来科技学院施行本硕贯通六年弹性学制,充分借鉴法国工程师教育经验,引入INSA特色工程师培养模式,采用中、法、英三语教学。学院强调工程教育的卓越质量与国际化标准,融合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人文素养与体育教育,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社会责任感与持续学习能力的未来工程领军人才。
2025年6月14日,北京理工大学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成立。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前身是2008年组建的宇航学院,建设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的火箭导弹专业和力学教研室。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航天、兵器等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为使命,在跨域精打、空天动力、深空探测、无人智群、在轨服务等方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国家航空航天和重点科技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于2025年5月成立,前身是2010年4月成立的传播研究院。学院立足于培养数智时代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掌握信息传播相关理论与多学科知识体系,具备解决信息传播领域实践和研究中战略性、前沿性、复杂性、交叉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是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基地、科研重镇和高端智库。
学院设有信息传播系、舆情与社会治理系、实践教学中心、国际教学中心,以及传播研究院、出版研究院等院属科研机构。学院拥有传播学(信息传播)、传播学(舆情与社会治理)2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专业(学术型硕士: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信息传播学、区域国别学;专业型硕士:出版、新闻与传播),4个博士专业(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信息传播学、出版专博)。
2025年6月28日,北京电影学院立足影像艺术教育前沿,将原摄影学院与视听传媒学院的优势资源深度整合,正式成立影像传媒学院。影像传媒学院秉承“影像传媒”这一核心理念,突破传统影像创作边界,融入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方式,致力于培养具备时代感与创造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目前,学院已构建起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开设摄影、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摄影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各专业课程体系特色鲜明、互为支撑,融合业界导师实践指导与社会实践等环节,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矢志锻造视听领域的卓越人才。
6月28日,“财税经世,投资匡时”财税与投资学科发展论坛暨上海财经大学财税投资学院成立大会在校举行。
上海财经大学财税投资学院的成立,是学校财税与投资学科发展的新起点,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
6月29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论坛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大会在校举行。
公共管理学院的成立,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高等教育变革趋势的前瞻布局。学校通过重组原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和财经研究所,为各相关学科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也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刘校长对新学院的发展寄予厚望,并提出三点期许:第一,夯实学科根基,强化理论创新能力。第二,培养时代新人,深化协同育人机制。第三,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成果转化落地。
6月28日,上海体育大学正式揭牌成立智慧体育工程学院与教练员学院,标志着学校在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育科技前沿发展、创新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上迈出关键步伐。
智慧体育工程学院将聚焦体育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智能装备研发及数字健康工程等关键领域,构建“校企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将积极探索在“学术导师+行业导师”双导师制引领下的“本研一体化”创新体育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解决体育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推动体育产业智能化升级。耐克大中华区运动研究实验室、安踏集团科研创新部创新实验室、李宁运动科学应用研究中心、361°研创中心、商汤体育、中国信通院上海工创中心成为智慧体育工程学院的首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教练员学院紧密对接新时代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对高水平教练员的迫切需求。学院将通过与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单项运动协会深度联动,建立“订单式”协同培养机制。其核心任务是系统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对标国际先进教练员能力框架,遵循教练员职业成长规律,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学习平台,推动教练员队伍建设由单一的“培训”向系统化的“培养”全面转型升级,为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
为加强高校协同、释放教育资源效能、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陕西省决定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成立“创新港学院”,面向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省内外龙头领军企业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示范区。创新港学院依托西部科技创新港高水平科研平台、高素质师资团队、高质量企业资源组建,将聚焦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硬仗,坚持“优势互补、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思路,构建向前贯通高校、向后链接产业的“1+U+E”组织模式(1是西安交通大学,U是多所省内参建高校,E是动态引入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推动全省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提升科教资源创新效能,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产教深度融合的示范区和卓越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的新高地。